嘉兴术叶贸易有限公司
地址 嘉兴市秀洲新区浙联金座1幢912室
电话0573-83591998 159 6835 0026
开户行 工行嘉兴高新支行
账号 1204064009888170666
税号 91330411344054678F
1.1 行业组织的形成
30 年前,我国各行各业的经济建设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江苏省印染助剂科技情报站正式成立,并创办了《印染助剂》专业杂志,办公设在常州化工研究所.情报站的建立,《印染助剂》杂志的创刊,为我国纺织印染助剂行业的发展开了个好头.创刊时《印染助剂》为季刊,一年一卷,每卷4 期.1987 年由化工部牵头组建全国纺织印染助剂行业协作组后《,印染助剂》成为全国纺织印染助剂行业协作组的会刊,并设计了一个标志,一个纱团上有助剂2 个字的汉语拼音“ZJ”,纱团代表“纺织印染”“,手”表示助剂.随着行业的发展《,印染助剂》由季刊晋升为双月刊,又由双月刊晋升为月刊,并获得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由全国邮局公开发行.2007 年建立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纺织印染助剂专业委员会后,《印染助剂》成为专业委员会的会刊,原全国纺织印染助剂行业协作组的标志一直沿用至今.2013 年第二届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又创办了《中国纺织化学品》作为内部交流的信息资料,至今已出版5 期.
1.2 助剂知识产权的发展
30 年前,助剂的生产技术、工艺、配方等知识在计划经济“全国一盘棋”的影响下是公开的,根本没有知识产权可言.那时候就连我国自主编着的助剂专业丛书也很少.笔者所见,1963 年由汪进先翻译了德国的《纺织染助剂化学和物理化学》上册,下册由包启明、张继武翻译并于1964 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1973 年,天津轻工业化学研究所翻译出版了日本
的《表面活性剂》,主要阐述了表面活性剂在纺织印染行业中的应用.改革开放后的1985 年,上海印染科学技术研究所施予长翻译出版了美国的《表面活性剂在纺织染整加工中的应用》.同年,化工部科技情报中心站编辑出版了《纺织印染助剂品种手册》作为内部交流资料,纺织印染行业各工厂企业技术部门、供销部门都有这部手册.1987 年陈伟康主编出版了《纺织助剂实用分析》,上海印染科学技术研究所陈靖环教授主编了《染整助剂》,上海纺织职工大学陈荣圻教授主编了《表面活性剂性能与应用》,2001 年东华大学黄茂福教授主编了《化学助剂分析与应用手册》上、中、下3 部,2003 年苏州大学王祥荣教授编着了《纺织印染助剂生产与应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国许多助剂生产企业凭借上述着作和每年江苏、浙江年会的会议资料和论文集开拓了助剂发展思路;凭借现代网络发展,可轻松查阅到助剂的发展信息、动向和国内外技术专利.现在,许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助剂企业在开发、创新中申请了自己的专利,有的还申请了国际专利,开始拥有了我国助剂行业的自主知识产权.
1.3 助剂企业的壮大
30 年前,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印染助剂科研和生产企业只有少数二十几家.1987年成立全国印染助剂行业协作组时,要求会员企业年产2 000 t 以上助剂和10 个以上助剂品种作为协作组成员的最低标准.尽管那时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长,尤其是江苏、浙江2 省的乡办、镇办、村办助剂企业发展更是惊人,有的地方至今一个村庄还有好几家助剂厂,且已有一定规模.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城市提倡“星期天工程师”,在职的工程技术人员带领技术工人利用休息机会帮助乡镇企业生产、开发助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20 世纪90 年代崛起的助剂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一带,以江苏、浙江、广东发展最快、最多.许多乡镇企业经过一番打拼,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在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科研投入、产品开发和产品销售等方面已远远超过几个国营老企业.到2002 年,全国从事印染助剂生产经营的企业已超过1300 家.
1.4 民营企业已成为助剂行业的主力
30 年来,国营助剂企业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了不断深化技术、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企业技术改造、三废治理等,让原来设备陈旧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给上层领导、企业领导敲响了警钟.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进行生产工艺、设备、技术、安全、环保和企业体制的改造.助剂行业的国企在改造中挣扎,民营企业在改造中发展.随着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资产的多次重组,国营助剂企业在重组中一个个消失,民营企业在重组中一个个发展壮大.到2004 年,全国业内影响最大、创建最早、品种最多、效益最好、号称“中国助剂摇篮”的上海助剂厂,也因为厂址被规划给2010 年上海世博会而被迫关闭停产,最终职工被买断遣散.正是这个时期,民营企业则在改革开放中大放异彩.以助剂起家的浙江龙盛集团于2003 年8 月成为A 股上市公司,2004 年6 月浙江传化成为A 股上市公司, 2006 年7 月广东德美成为A 股上市公司,2010 年辽阳奥克成为创业板块上市公司.辽阳科隆、浙江皇马、苏州联胜、上海雅运、浙江润禾、广东汉科、江阴锦昌、安徽科光等企业的技术经济发展很快,在业内颇有影响.其中浙江传化、浙江皇马还分别承担了我国助剂标准化和表面活性剂标准化委员会的工作,为助剂行业的发展承担了标准化工作责任.
1.5企业管理在逐渐升级
快速发展中的助剂企业,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 向国际化、标准化迈进. 许多企业通过了ISO9000 国际认证、ISO14000 国际认证,有的企业还通过了CHSA18001 国际认证等,这是值得赞许的.许多具有规模和专业化生产的企业,还启用了电脑网络管理和电子监控,规范了企业管理新秩序,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有的企业还通过了GB/T 28001-2001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确保全体员工的安全健康.
1.6生产技术的进步
30 年来,我国助剂行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进步,促进我国助剂生产品种、质量、数量的提高,并且已经基本满足了我国纺织印染行业的需求.国产化纤油剂、织造油剂、织物前处理剂、染色助剂、印花助剂、后整理助剂等已能满足我国纺织印染行业生产的正常运行.
1.6.1乙氧基化技术引进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关停了氯醇法生产环氧乙烷的生产装置,取代的是中国石化引进的乙烯直接氧化技术,生产出来的环氧乙烷纯度达到99.9%;引进乙氧基化气液相外循环反应装置,取代了传统的搅拌式反应釜.全国引进的乙氧基化气液相外循环反应装置13 套,经国内消化吸收后,国产气液相外循环乙氧基化反应装置足有100 多套.原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企业乙氧基化生产过程采用集散型电脑程序(DCS)控制,既安全又环保.
1.6.2 国产有机硅类整理剂有了飞速发展
30 年前,我国有机硅整理剂只有少数几只甲基硅500、500-C.由于运输和仓储时间较长,使用时漂油严重,造成布面油斑.因此,上海开始了乳液聚合的研究开发,并成功地推出了阳离子型乳液聚合有机硅柔软剂SD,现做现用,取代了进口.1984 年,上海与瑞士汽
巴嘉基公司合作生产了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高分子聚硅氧烷Ultratex FSA,同时推出有机硅柔软剂SR,深受印染行业欢迎.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四川晨光院与江西星火化工厂推出了有机硅亲水整理剂CGF 后,他们的技术人员开始走出四川、江西,来到江苏、浙江一带开发氨基硅油整理剂.数年后,在江苏、浙江嘉兴等地区涌现出一批生产氨基硅油的生产企业,品种有单氨基、双氨基,有柔软型、滑爽型等.到 90 年代末,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地氨基硅油生产企业遍地开花,连美国道康宁公司的专家都觉得“中国了不起,有机硅整理剂发展这么快,有点不可思议”.浙江桐乡羊毛衫市场的“丝光防缩”毛衫在有机硅油整理剂的推动下,已成为我国的着名优质产品,不仅风糜全国,还走向了世界.如今许多有机硅整理剂生产企业的科技人员正在努力研制三元共聚、嵌段共聚.相信不久后,高品质、高质量、高性能的有机硅整理剂一定会面世.
1.6.3 软片生产是脂肪族柔软剂生产的一大改革
30 年前,印染厂所使用的柔软整理剂都为浆状或液状,柔软剂含固量一般为20%~30%,印染厂使用方便习惯,但给物流带来包装、运输、仓储成本的大幅提高,也给生产和使用的企业带来了包装桶回收、利用的苦恼.90 年代初,软片的问世得到了印染厂的欢迎,软片生产企业只要派出专员去印染厂指导软片化料即可,这不仅密切了助剂生产厂和印染厂的关系,还直接听取了印染厂对软片使用的意见,有利于助剂产品的升级换代.软片化浆时,一般要高温熔化,快速
1.6.4 引进脂肪胺、脂肪叔胺生产技术
原来我国的脂肪胺、脂肪叔胺只有少数几家在生产,工艺落后,质量差,含量低,色泽深.叔胺生产是采用脂肪胺与甲醛、甲酸回流反应工艺,也是含量低、色泽深,跟不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需求.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有关单位采用脂肪醇、二甲胺加氢合成工艺,叔胺质量有所提高,色泽较好,但产量还是跟不上.1992 年,上海轻工与张家港飞翔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用脂肪酸直接生产脂肪胺、脂肪叔胺,质量稳定,产量高,现在已年产4 万~5 万t,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所需的原料供应问题.从此,阳离子缓染剂、匀染剂、抗静电剂、酸性染料匀染剂、毛用活性染料匀染剂、尼龙匀染剂、抗菌卫生整理剂以及各类阳离子型柔软剂、软片、软珠、碱减量促进剂等纺织印染阳离子助剂所需的原料有了保障.
1.6.5 耐碱渗透剂系列化
织物前处理包括退浆、煮练、漂白、丝光等工艺,都要使用耐不同碱浓度的渗透剂.30 年前,我只有少数几只耐碱渗透剂,印染厂前处理使用的配方都由印染厂的工程师根据需要由自己复配而成.改革开放后,城市印染厂因设备老旧,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而被关闭、搬迁.新的印染厂比较依赖助剂厂复配好前处理剂用于各道工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西安楚龙达率先推出系列化磷酸酯耐碱渗透剂,特别是醇醚型磷酸酯.各种脂肪醇接上不同数量的环氧乙烷,再与 P2O5 反应生成不同的醇醚磷酸酯,为助剂厂复配前处理剂提供了数十种不同牌号的耐碱渗透剂,包括不同的耐碱度、渗透力等.随即,宁波兴山助剂也紧跟楚龙达开发了系列耐碱渗透剂.随着印染厂织物前处理废水排放要求的提高,有的地区提出磷酸盐富营养化问题,要求尽量避免使用磷酸酯,于是,江阴锦昌化学开发生产了醇醚羧酸盐系列耐碱渗透剂,为助剂行业复配前处理剂提供可选择的诸多原料.
1.6.6特殊功能整理助剂蓬勃发展
30 年前,功能性整理助剂除免烫整理树脂和柔软剂外,还有防水剂、防火剂(阻燃剂)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穿着使用的纺织品有了更多更新的功能性要求.免烫整理的树脂要低甲醛、无甲醛的,新的特殊功能性助剂不断面市,如抗紫外线、抗菌卫生、负离子远红外、护肤、香味、防霉防腐、防螨防蚊、防电磁波辐射等,市场上见得最多的特殊功能商业广告是上海添香防辐射孕妇服,添香防辐射还用于我国航天事业.由于特殊功能整理助剂的发展,已形成了以特殊功能为主的助剂企业,如:北京洁尔爽高科技有限公司等.助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张家港德宝化工有限公司就是“旨在为全球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涤纶功能性整理剂”的企业.德宝化工有限公司的涤纶多功能整理剂从DP988 发展到DP1001,具有吸湿排汗、亲水、易去污、抗静电等多种功能,并且已在国内独占鳌头,可以说已经是世界领先了.苏州大学还开发了可明显改善脚气病的助剂,将抗脚气因子与纤维融为一体,具有超强的抗菌、除臭功能,对脚气、脚臭、香港脚有显着的改善.